close

起源

  

  1、出自葉公。葉公即成語「葉公好龍」中的葉公,原名沈諸梁,字子高,系春秋時期楚國左司馬沈尹戌之子,才能出眾,楚惠王時期被任命為楚國北邊要邑葉邑的行政長官,因楚縣尹通稱為「公」,故稱「葉公」。葉公在葉邑興修水利,使當地的生存環境有了較大的改善,邑人「莫不欣戴」。他平定白公之亂,身兼要職而不戀權位,激流勇退並歸隱終老於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葉邑成為葉氏祖地,葉公成為葉氏始祖。



  2、出自葉調國。葉調為古國名,故地在今天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或者蘇門答臘島,東漢永建六年曾經遣使中國,建立友好關係,葉調國來中國的移民多以葉為姓,傳名竹帛。



  3、出自中國古姓。中國古姓中的「葉陽氏」、「葉大夫氏」今天已經見不到。按照兩字姓、三字姓轉為單字姓的規律,葉陽氏、葉大夫氏後來也改為葉氏。



  4、出自少數民族。在我國古代南方的少數民族中有以葉為氏者,三國時期的葉雄即是南方少數民族的後裔。



沈、葉血脈相聯



  葉氏源於葉公沈諸梁,其父沈尹戌,葉氏祖地葉縣春秋時期屬於楚國,葉氏與沈氏血脈相連,葉氏源於沈氏的一個分支,這一脈絡已經十分清楚。葉公沈諸梁祖輩的源頭則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葉公沈諸梁本屬姬姓,周成王叔父出聃季載之後,祖輩均為沈國王族。另一種認為葉公沈諸梁出自 姓,其父深尹戌為楚莊五曾孫。



遷徙流布



  葉姓的遷徙流布,同我國其它姓氏一樣,是極其複雜的,隋代以前,由於生計無著落,遷徙頻繁,稍有穩定喘息之機便忙於初創基業,葉姓此時名人甚少。葉姓的流徙可分為五次大的行動。



  1、葉公去世後,經歷戰國時代,秦國滅楚之際,其後裔為避免滅族之禍,其中一支或者數支改沈為葉,尊沈諸梁為始祖,輾轉遷居於河北河間、陝西雍州、江蘇下邳。這就是葉縣雖然是葉姓的祖地,而葉姓族人並不多,河南一帶的葉姓,多為後來南遷重返故鄉留下來的原因。



  2、西晉末年,由於各少數民族問鼎中原,流徙到陝西、河北的葉姓後裔一部分向南遷徙,一部分重返中原,此時形成了以「南陽葉氏」為代表的望族概念。



  3、唐宋時期是葉姓遷徙最頻繁時期,這次因支系較多,遷徙往返不定,有避唐末之亂的,有在宋朝為官隨宋室南渡的,其中從河南葉縣遷居固始、光山的一支對葉姓以後的流徙有很大的影響。宋末遷往福建的葉昂、葉洙、葉霆成為安柄、佛嶺、蓮溪葉姓的始祖。世居下邳的葉姓,此時也大量遷居浙江括州、寧波一帶。唐宋時期,也是葉姓名人輩出的時期,葉姓成為江南的著姓。



  4、明清之際,隨著西方工業文明的興起,沿海一帶的有志之士,紛紛到海外發展,其中就有葉姓名流。明朝過海去台灣的人為數不少,到清代去台灣的開創基業的更多。可以說江蘇、浙江、江西、廣東的葉姓客家人,沒有那個分支不 出海發展,現居港、澳、台各地的葉氏都是其後裔。葉姓在台灣人口有20餘萬,在各大姓中排名第20位。



  5、清末民初,沿海和港、澳、台的葉氏後裔開始發展到南洋諸國,特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最多,美、加、澳、日等國也出現了葉姓的賢達與精英。旅居馬來西亞的葉亞來,其後裔在馬來群島成為大族。



  目前,葉姓在中華百家大姓中排名第49位,尤以福建、���灣、廣東、江蘇、江西等地人數最多,分佈最密集。海外則依然以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最多,葉姓華人,已經遍佈全球很多地方。



葉姓人物



  徐寒先生主編的《 中華百家姓秘典》 中有這樣一首耐人尋味、激人興致的七律詩:

  子高得封於中邑,葉公葉縣始有稱。

  南宋夢得擅詩詞,文同蘇軾著集留。

  葉適南宋哲學家,永嘉學派倡功利。

  葉兌事如隆中對,一目三綱天下平。

  明朝學者葉子奇,草木史傳獄中撰。

  明官茂才八君子,向高歸故告明廷。

  清末仁人葉澄衷,不惜百萬奉公益。

  名流輩出葉業繁,綠樹成蔭言根深。



  以下對葉姓人物分界別記述。



1 、政界人物





 葉禺頁,字子昂,宋興化軍遷遊人,登紹興元年(1131 年)進士及第,為廣州南海縣主薄,當地原定田稅為上、中、下三等,禺頁建議分為九等,郡縣皆效仿,縣城一時民正風清,受薦入朝,後遷常州知府,後高宗視師,禺頁上書說皇帝是為親其手足,而加重州縣負擔,「是利一人害一方」,其敢於直諫受人稱讚。後屢有明諫,為皇帝所器重,要封他尚書左僕射兼樞密使,禺頁力薦他人,後以觀文殿學士致仕。史稱禺頁為人簡易清介,與物若無,自初仕至宰相,服食僮僕妻妾田宅不改舊樣,真可謂權傾當朝,兩袖清風。68 歲時不疾而逝。



 葉衡,字夢錫,宋婺州金華人,紹興十八年(1148 年)進士,初知臨安府於潛縣,該縣戶籍混亂,富戶隱漏,稅賦困難,葉衡定為九等,按貧富程度納賦,成為諸縣之間最安定富庶的縣。政績受到朝廷重視,擢升常州知事,後累陞遷,官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皇帝經常同他商討國事,後因進言宋文宗清除朝中黨患,得罪金邦彥等人,受讒罷相,62 歲時去世,受贈資政殿學士。葉衡負才足智,兼悉軍事,由縣令而至宰相,不足10 年時間,提升之快,令當世人刮目。



  葉清臣,字道卿,宋蘇州長洲人,其父葉參終至光祿卿。清臣自小聰敏好學,異於常人,善作詩文。天聖二年(1024 年)舉進士,策對擢第二。宋代進士以策對擢高第,自清臣始,初授太常寺奉禮郎,簽書蘇州觀察判官事,還朝後為光祿寺集賢校理通判。後擢升為起居舍人、龍圖閣學士、權三司。在位期間,推薦任用了范仲淹、狄青、張亢、韓琦、田況、富弼等一大批賢臣能將,他曾說:「臣以為不患無人,患有人而不能用爾。」人稱其「天資英邁,遇事敢行,奏對無所屈」。老年上書仁宗,論天下事,陳《 九議》 、《 十要》 、《 五利》 ,皆當世可行之策略。有文集120 卷。其子均為集賢校理。



 葉李(1242 一1292 ) ,宋元之際杭州人,字太白,一字舜玉。宋末為太學生,因上書反對賈似道的公田法而被流放到漳州。賈似道兵敗被貶後,葉李得以歸鄉,隱居不仕。元世祖至元十四年( 1277 年)投元,任浙西道儒學提舉;二十三年被召入京。他請免儒戶徭役,設立太學,勸阻遷徙江南宋宗室、大姓至北方等事,多被採納。後官至尚書右丞,與桑哥同事,桑哥敗後,去官南還,至臨清病死於途。



 葉康直,字景溫,元朝建州人,擢進士第,知光化縣令。頗有政績,受民擁戴。該縣多為種竹之民,房舍皆為竹編之屋,常有火患,康直教民用陶瓦蓋房,杜絕火災,為政以利民與否為準則,當時豐稷為谷城令,亦受民愛,當地歌謠有「葉光化,豐谷城,清如水,平如衡」。後從陝西進提點刑獄轉運副使,五路兵西征,康直領涇原糧道承受,內侍梁同以軍餉缺乏妄奏,神宗怒械康直欲殺之,王安禮力諫,康直得歸故治。元延祐(約1315 年)初加直龍圖閣知秦州中書舍人,後因拒外侵有功,進寶文閣待制陝西都運使,因病請知毫州,帶領百姓通塞拓澤,「民獲田數十萬畝」,召為兵部侍郎,卒年64 歲。



  葉兌,(1307-1389)字良仲,三門上葉人。幼受祖父葉培(鹹淳進士)家教,博通經史,不願求官,在家教授鄉里子弟。元末,干戈四起,群雄爭霸。葉兌以布衣身份,去金陵(今南京)向朱元障呈獻《武事一綱三目》,陳取天下策略。以後朱元璋依照葉兌計策,用"鎖城"法破蘇州,生擒張士誠;以"攻心"術招降浙東方國珍……終於平定天下。



  朱元璋登基後,幾次下詔叫葉兌去作官,葉兌堅辭不受,仍以教授為業,築樓一座,廣植梅花,取名"四梅軒",自號"四梅先生",著有《四梅軒集》四卷。葉兌明史有傳,是三門自古以來上《二十五史》的唯一人物。



 葉伯巨,字居升,明朝寧海人,通經術,以國子生授平遙訓導。洪武九年(1376 年)星變異常,明太祖詔求直言之人進諫,伯巨上書提出:以少封諸王,除掉亂國禍源,削減王權,以絕漢晉之弊。主張法制,以法定刑,使治有所依,民有所則。並循序漸進,治理戰爭創傷,達到國家興盛,民富兵強。葉伯巨之書奏知皇帝後,皇帝以其離間骨肉之情而盛怒,著刑部下獄,死於獄中。伯巨有先見,為國家冒死進諫,知皇帝不許而為之。洪武末年,果有燕王擁兵自重,後人都贊伯巨有先見之明,而悲其沒遇明君,過早捐身。



  葉映榴,字炳霞,清江南上海人,清順治十八年(1662 年)進士,國子監博士,累遷至禮部侍郎。吳三桂叛贛南,北路絕,映榴與同行官員守拒險要,安撫流民,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授湖廣糧儲道,常常為便民之舉而與上級官員力爭。二十七年五月廷議省湖廣總督並裁督標兵,當時有將官嘩變,映榴剛上任三日,被裹擁,映榴夜間寫奏疏,連同官印交與妻女老母逃離孤城,然後在堂上大罵叛將,自殺身亡。其疏忠言諍諍,如泣如訴,皇帝命人在朝堂展讀,聞者無不淚下。《 清史稿》 列傳四十有錄。為表其忠貞,特旨贈工部侍郎,次年,清帝南巡,授映榴長子葉敷鳳陽知府,手書「忠節」二字,書匾立祠。雍正八年( 1730 年),錄次子葉芳蔚州知州,不久改員外郎,其孫葉鳳毛內閣中書。



 葉楚傖(1887 一1946 ) ,江蘇吳縣人。原名單葉,以字行,另字小鳳。同盟會會員。1916 年與邵力子合辦《 民國日報》 ,任總編輯。1926 年到廣州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秘書長,國民政府遷至武漢後,任國民政府聯席會議秘書長,上海臨時政治分會委員。1927 年7 月,任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工人部代理部長。1928 年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代理部長兼江蘇省建設廳廳長。1929年被選為國民黨第三屆中央執行委員,任中央宣傳部部長。1930 年任國民黨江蘇省政府主席、國民政府委員、中央政治會議委員。不久又代理國民黨政府文官長、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委兼秘書長。1935 年任國民黨政府立法院副院長。1946 年2 月15 日在上海病逝。





2 、軍事界人物



   葉護可汗,隋代人,名外羅候。勇而有謀,曾生擒西突厥阿波可汗。常派遣使表進貢於隋。後西征,中流矢卒。



  葉一源,字九江,唐松陽人。幼有志操,能詩書,習騎射。唐高祖克長安,一源兵千餘,間道趨太原。高祖使典機要。後從太宗平高麗,單騎陷虜,中流矢陣亡。



 葉升,明朝安徽合肥人,原為左君弼手下將官,歸明後,先後以右翼元帥,指揮僉事等職從征江州、吳地、明州。明洪武三年(1370 年),論功行賞,授僉大都督府事,又同征西將軍湯和以水軍取四川、浙江等地,二年後出任都指揮使鎮守西安。討平慶陽叛軍,洪武十二年復京職,先後東征西戰,屢立軍功,封靖寧侯。歲祿二千石,授指揮使、鎮守遼東、修海、益復三城。六年任中,邊備修舉,外寇不敢偶犯。洪武二十年,同陳醒總制諸軍,於雲南定邊、姚安屯田戍守,凡三平叛蠻,征戰於甘肅、河南各地。後因葉升之姻親涼國公藍玉事敗連及被殺。



 葉芸來(?一1861 ) ,太平天國將領,隸屬陳玉成部,封受天福。1858 年,隨陳玉成進軍皖西、鄂東,欲解九江之圍。1860 年春,陳玉成奉命東征,他留守安慶。湘軍曾國荃部趁虛進犯,他堅守待援。該年六月,樅陽失陷,安慶被清軍合圍。1861 年,湘軍陷集賢關,擊敗陳玉成等各路援軍,至九月,安慶被攻破,他仍率部頑強堅持巷戰,直到全軍覆沒而壯烈犧牲。



 葉挺(1896-1946 ) ,中國無產階級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之一。字希夷,廣東惠陽人。保定軍官學校畢業。1922 年任孫中山的衛隊團營長。1924 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不久去蘇聯學習。1925 年回國後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獨立團團長。1926 年北伐戰爭中,他率領獨立團英勇善戰,所向無敵,在湖北汀泗橋和賀勝橋兩次戰役中一舉擊潰軍閥吳佩孚主力,獲得了「北伐名將」的聲譽,所部被稱為「鐵軍」。北伐軍進入武昌後,任二十四師師長兼武漢衛戍司令。1927 年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失敗後,參加領導八一南昌起義,任十一軍軍長。同年12 月又參加領導廣州起義,任總司令,起義失敗後去國外,失掉黨的聯繫。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參加抗戰,任新四軍軍長,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的正確路線,堅持華中敵後抗戰。1941 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皖南事變,負傷被捕,陷身囹圄。在獄中堅貞不屈。在中共中央向國民黨嚴正交涉下,於1946年三月獲釋,同時又加入中國共產黨。4月8日由重慶返延安途中,因飛機失事在山西興縣黑茶山遇難。



 葉劍英(1897-1984 ) ,廣東梅縣人,著名的軍事家,革命家,中國十大元帥之一。葉劍英從小勤奮好學,成績名列前茅。1917 年葉劍英考入雲南講武學堂。1921 年8 月,孫中山在廣州就任中華民國政府大總統,葉劍英作為大總統隨員一起參加北伐戰爭。1924 年5 月,在廣州創建了黃埔陸軍軍官學校,葉劍英任教授部副主任。1927 年葉劍英光榮地參加了共產黨,後來,領導了廣州起義,參加了著名的兩萬五千里長征。在抗日戰爭、重慶談判、接管北平、進軍華南等重大歷史事件中,葉劍英都以非凡的膽識、卓越的才能做出了重大貢獻。1975 年l 月葉劍英被任命為國防部長。葉劍英晚年最大的貢獻是直接策劃和領導了粉碎「四人幫」的偉大鬥爭。1978 年3 月,葉劍英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1984年10月22日,葉劍英與世長辭,終年90 歲。



 葉選平,葉劍英之子,1924 年11 月生,曾任廣東省省長,現為全國政協副主席。





3 、文化、醫學界人物



  葉適(1150-1223) ,南宋哲學家,永嘉學派代表,字正剛,溫州永嘉縣人,學界人稱水心先生。淳熙進士,授平江節度推官,召為太學正。光宗時,由秘書郎出知蘄州(今湖北蘄春西南),寧宗時,起為湖南轉運判官,知泉州。官至吏部侍郎,反對當時和議,以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捍衛江防頗力。韓佗冑伐金戰敗時,他被奪職奉祠,凡十三年而卒。在哲學、史學、文學及政論方面都有貢獻,散文議論風發,自成一家,講究功利之學,認為「既無功利,則道義者乃無用之虛語」, 「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財而為聖君賢臣者也」。主張「通商惠工,以國家之力扶持商賈,流通貨幣」(《習學記言》),反對傳統的「重本抑末」,即只重農業、輕視工商的政策。強調「道」存在於本身之中,「物之所在,道則在焉」。提倡對事物作實際的考察,「夫欲折衷天下之義理,必盡考詳天下之事物而後不謬」。反對當時的性理空談之風,對於理學家們所推崇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均進行了大膽批判。認定《十翼》非孔子所作,指責理學家糅合儒、釋、道三家思想提出「無極」、「太極」等學說的謬妄。留傳下來的著作有《習學記言》、《水心先生文集》 等。



  葉紹翁(?-約1244),字嗣宗,龍泉(今浙江龍泉縣)人,南宋詞人。他最有名的一首詩是《遊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葉夢得(1077-1148 ) ,南宋文學家,字少蘊,號石林居士,原籍吳縣(江蘇蘇州),居住烏程(今浙江吳興)。紹聖年間進士。紹興時任江東安撫制置大使,兼知建康府、行宮留守,頗致力於防務及軍餉供應。學問廣博而通貫古今,精熟掌故,才華橫溢。其詞風格近於蘇軾,間有感懷時事之作,亦能工詩,有《建康集》、《石林詞》、《石林詩話》、《避暑錄話》、《石林燕語》等。特別是詩話等詩詞理論著作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葉憲祖(1566-1641),明代戲曲作家,字美度、相攸,號六桐、桐柏、槲園外史、槲園居士,浙江余姚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進士,曾任大理寺評事、工部主事,因不依附於魏忠賢奸黨而被罷官,祟禎時復起,為官清正廉明,受到朝野尊重。作品極豐,今知有傳奇七種,雜劇二十四種,現存傳奇《鸞記》、《金鎖記》(一說袁於令作)和雜劇《夭桃紈扇》 、《碧蓮繡符》 、《丹桂鈿盒》 、《素梅玉蟾》 、《合稱四艷記》 、《罵座記》 、《易水歌》 等多種,在我國戲曲史上廣有影響。



  葉陶,字金城,江南青浦人,原籍新安縣,清代著名山水畫家,其技法新奇,在當時可稱一絕。史載康熙帝時,內廷傳他入朝,作《暢春園》 圖,康熙皇帝及後宮妃殯見了無不稱讚,即傳旨令以圖為藍本,進行造園工程。並賜葉陶百金,驛站接送其回歸家鄉,半途上又降旨復召,葉陶深憾畫圖造園使皇家大興土木,禍及四方百姓,乃鬱鬱不樂,未及京城而病死於途中。



  葉聖陶(1894-1988 ) ,江蘇省蘇州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編輯家、教育家。1928年發表的長篇小說《倪煥之》 ,曾被茅盾譽為「扛鼎」之作。解放後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長,教育部副部長。享年94歲。他生活上突出的特點是「生活規律、少食多眠」。這樣,使得他��過九旬而依舊思維清明,能繼續寫出大量愛憎分明、情感真摯的優秀雜文。



  葉淺予(1907-),浙江省桐廬縣人。當代著名畫家,曾任全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國畫研究院副院長。葉淺予從小隨父學習民間手工工藝活動,從而受到啟迪,走上了美術創作道路。抗日戰爭期間,曾以記者身份西遊佛國印度。濃烈的異國情調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回國後在重慶舉辦了《旅印畫展》,使他聲譽大振。後至國立北平藝專執教。解放後,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



  葉以群(1911-1966 ),文藝理論家。安徽歙縣人。青年時期留學日本,後被迫回國,即從事新文藝運動。曾任《青年文藝》 雜誌主編。1932年加人中國共產黨,並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任組織部長。抗戰初期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先後在武漢、重慶等地從事進步文化活動。1948 年在香港主持「文通社」,開展對海外華僑文藝社、報刊的文藝通訊和聯絡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歷任上海市文聯和上海分會副主席、上海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以及《上海文學》 、《收穫》 副主編等職。著有《在文藝思想戰線上》、《論無產階級革命文藝的發展方向》 、《魯迅的文藝思想》 等,並主編《文學的基本原理》 。



  葉文齡,字德徽,號石峰子。仁和(今浙江杭州)人。著名醫學家。初習儒,後改學醫。禮部屢試醫術優等,遂得錄用,任職於聖濟殿,為太醫院吏目。嘉靖十三年(1534 年)升御醫,嘉靖十九年再遷院判。後以母老終養致仕。積20 年之功,著《醫學統旨》八卷,首論脈,次論雜病,兼述婦兒,瘡瘍及耳鼻喉口齒諸症,末附方劑用藥等。其題辭該書「愛輯舊聞,參之以新得,俾異同歸一,繁簡合中」。



  葉允仁,吳縣(江蘇蘇州)人,明末醫學家。嘗著《傷寒指南書》六卷,敘述張仲景陰陽大論,六經脈證,察色視證,六經傳變要領,並詳論各類傷寒之別;辯明痙濕喝脈證及六經治例的傷寒證治與鑒別等內容。汪琥評其書以為與蘊要相類,比節庵六書明備。



  葉天士(1667-1746 ) ,清醫學家。名桂,字香巖,江蘇吳縣人。世代以醫為業,葉天士自幼聰穎好學,繼承祖傳,成為名醫,聞哪裡有名醫善治某病,就千尋百訪,屈身求教,拜人家為師。不拘一格,集眾人之長,成一家之學。他著的《溫熱論》,提倡溫病衛、氣、營、血的辯證治療方法,對溫病學說頗有發展。其治療各科疾病,能靈活運用古法,處方精簡準確,用藥配方有獨到見解,能析病人理,對症奇妙。尤擅長醫治奇經、脾胃、兒科等病。其內容在華岫雲編寫的《臨證指南醫案》一書中介紹較詳細。後人還根據他留傳下的醫案及診病方略,整理編印了《葉案存真》、《未刻本醫案》 等書,充實了我國醫學寶庫。



  葉霖,字子雨,號石林舊隱。江蘇揚州人。清同治、光逵( 1862-1908)年間名醫。嘗為門人論四時陰陽伏氣之理,撰成《伏氣解》 一卷。又深研《難經》 ,謹考經文,尋其意旨,旁采群籍,質以諸賢箋釋,撰成《難經正義》 六卷。此時西醫學說已傳入我國,故詮釋內臟部分,雜采西說為證,以正其義。另撰有《脈學》 、《痧疹輯要》,並增補參訂王邦傅《脈訣乳海》 、張鶴騰《增訂傷暑全書》 等。門人甚眾。



4 、科技經濟界人物





  葉淇,字本清,明山陽人,景泰五年(1454年)進士,被授為御史,天順初,被石亨陷害而遷任武陟知縣,累官大同巡撫。孝宗立朝,復召為戶部侍郎,同制定「一條鞭法」,當時與為戶部尚書的襄城李敏同部為官,李敏抱病辭朝,葉淇曾受旨前往襄城李敏家鄉探視和懇請。弘治四年(1491年),代李敏為戶部尚書。在朝期間,多有創舉,尤擅經濟,能為國家珍惜財用,後制令淮商以銀代粟,使鹽稅大增至百萬。弘治九年四月乞休歸家,不久身卒,居戶部六年,「直亮有執」。死後贈太子太保。其子葉贄亦中進士,授刑部右侍郎,以清白操行聞於當世。



  葉亞來(1837-1885 ) ,又名葉德來,1837年3月出生於廣東惠陽淡水鎮。葉亞來從小家境十分貧窮,17 歲離開家鄉到馬來亞投靠族叔,在一家小雜貨店當夥計。後來,由於葉亞來精明強幹又富有冒險精神,人才出眾,很快就成為當地海山幫的首領之一。當時,馬來亞首都吉隆坡一帶已有華僑在開採錫礦。葉亞來應友人之邀,來到吉隆坡,很快就獨立經營了兩個錫礦和一家藥材店。葉亞來的聲譽急速上升,1870 年被正式任命為吉隆坡華人甲必丹(甲必丹系音譯,職責是管理某地區華僑華人事務)。葉亞來的政治、經濟實力不斷擴大,他又購制軍火、擴徵兵員,打敗了敵對勢力的進攻。



  從1873年起,葉亞來實際上主持了吉隆坡的整個行政工作。在經濟上他擁有大批錫礦,佔有吉隆坡城市2/3面積的地產。由於採錫業的迅猛發展,使得吉隆坡成為當時馬來半島錫的出口貿易中心,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座新興城市。葉亞來還重視推廣華工帶來的先進採錫技術,又大力發展農業,加強市政建設,在吉隆坡創辦第一所華文學堂,熱心發展慈善事業。1885年5月,葉亞來因病與世長辭,享年僅48歲。吉隆坡政府為他舉行隆重葬禮,所有政府機關都停止辦公一天。吉隆坡政府為了紀念他,把吉隆坡市內一條街命名為「葉亞來街」。



  葉澄衷(1840-1899) ,清末資本家,原名成忠,字澄衷,浙江鎮海人,幼時因家貧輟學,入油廠當學徙,14 歲到上海法租界某雜貨店當店員,並來往於浦江與外國貨輪之間進行各類貿易,學習到了不少商貿知識,為後來投身工商界打下了深厚的基礎,1862 年自己開店於上海虹口。同年,移於百老匯擴大營業,數年後支店遍佈上海各埠,家產達數百萬,捐資道員銜。而後在上海開辦綸華繅絲廠,投資漢口燮昌火柴廠,步入工業企業,為我國早期有作為的資本家之一。1899年創辦澄衷學堂,以彌補自己幼年不能上學的遺憾,同年病逝於上海。

  

  葉良輔(1894-1949) ,字左之,浙江杭州人,當代著名地質學家,曾任國家地質研究所研究員、浙江大學教授之職,畢生致力於我國的地質調查研究和教學工作,著有《北京西山地質志》 、《中國接觸鐵礦帶閃長巖的研究》 及與喻德淵合著的《南京鎮江間火成岩發展史》等,在我國地質界有廣泛的影響。



  葉企孫(1898-1977),當代物理學家。上海人。1923年畢業於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獲博士學位。先後任東南大學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物理系主任、理學院院長及中國物理學會理事長等職。解放後,曾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化學部委員。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全國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在科學上曾作過普朗克常數的精確測定、高壓磁性和科學史的研究等工作。長期從事我國物理學人材的培養工作,對我國物理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極的貢獻。



  葉渚沛(1902-1971) ,當代冶金學家。福建廈門人。1921 年留學美國,早年從事冶金研究,1933 年回國後任重慶煉銅廠、煉鋼廠廠長、電化冶煉廠總經理等職。1944 年赴歐美進行工業考察,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任副組長等職。1950 年回國後任重工業部顧問、中國科學院學術秘書、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長,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三屆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解放初在我國首次提出高爐採用「高壓、高風溫、高濕度」新技術。在攀枝花釩鈦磁鐵礦高爐冶煉綜合利用、發展我國氧氣頂吹轉爐煉鋼新技術,並在豎爐煉磷和鋼渣磷肥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著有《論強化高爐冶煉過程的基本問題》 、《高爐煉鐵過程的新觀念》 、《論在中國採用吹氧轉爐方法煉鋼問題》 等。



  葉公超(1904-1981)名崇智,廣東番禺人。葉公超早年喪父,在叔父的監護下長大。五四運動時,他在天津南開中學讀書,是「南開救國十人團」的核心人物。五四過後,家人怕他耽誤學業,於第二年將他送往美國。在美國讀完高中、大學後,他轉入英國劍橋大學瑪地蘭學院深造。於1926年獲碩士學位,由於酷愛詩歌,他在英國認識了著名詩人艾略特,並深受其影響,這使他成為第一個向國內介紹艾略特的人。



  離開英國,葉公超曾在巴黎大學作短期研究,並於當年(1926年)秋天返回北京。一開始他在北京大學和北京師範大學任教,這一年,他才二十三歲,據說是北大歷史上最年輕的教授,比胡適當年入北大還要年輕四歲。兼任北京英文日報和遠東英文時報編輯。由於陳嗣雲(他和葉公超的父親是世交)既是北師大教授,又是英文日報主筆,所以葉公超也成了陳家常客。葉公超英文名為喬治。



  1931年1月,徐志摩主編的《詩刊》在上海創刊,這使新月新朋舊侶詩作有了集中的大展示的機會。《詩刊》創辦後不久,徐志摩等名人去世,新月詩派在30年代初便大致完成了新老交替的換代,後期新月詩在美學追求上顯示了與前期新月詩的不同色彩,有了明顯的轉換和新變,同時,在人事上也有了新的聚合,在新月前期不大引人注目的清華同仁孫大雨、葉公超及新加盟的梁宗岱從不同的方面開始執牛耳,在前期新月詩的典範影響下成長的卞之琳、陳夢家、邵洵美、方瑋德、林徽音、曹葆華、臧克家等一批主要出自北大、燕京和南京中央大學的新詩人各自展示了創作上新的收穫。後期新月詩的現代主義追求中,葉公超在組織譯介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32年9月,葉公超接編《新月》,從此,《新月》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對西方現代詩藝的翻譯和介紹。而且在葉公超的指導和關心下,英國現代派大師T·S·艾略特的理論和作品成為介紹的重點。



  轉戰官場後,短短幾年間,葉公超平步青雲,官運亨通:歐洲司司長、外交部次長,直至外交部長。



  1952年,代表台灣當局同日本代表簽訂「中日和平條約」。1954年12月2日,葉公超以「外交部長」的身份與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華盛頓簽訂了美台共同防禦條約。1958年出任駐美「大使」。葉公超擔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長期間,保全台灣性命的兩個重要條約:台美共同防禦條約和台日和約都是他任上簽訂的。



  1961年10月,在對峙的極度緊張中,駐美大使葉公超突然於10月14日奉召返台。此時,距安理會復會日期(10月23日)不到10天,一般相信葉公超返台,是攜來美國的最後通牒,要不就是台灣召回駐美大使以示決裂了。10月20日,葉公超返台後第6天,忽聞美國總統肯尼迪在華盛頓發表聲明,宣稱美國強烈反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參加聯合國或聯合國所屬的任何機構,強調「中華民國政府合法地在聯合國中代表中國」,美國一直認為「中華民國」是唯一代表中國的「合法政府」,且一直全力支持「中華民國」在聯合國內的地位與所有權利。肯尼迪的聲明,經報紙一致顯著刊登,雖然一般並未看出此項聲明與「外蒙案」有何重大直接關係,但從「外交部」鄭重其事地發表書面談話,對肯尼迪聲明表示「歡迎」等等動作看來,「外蒙案」的僵局似乎有了鬆動跡象。台灣決定「對外蒙不使用否決權」。為此,葉公超被免除大使職務,調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1962年,出任台北故宮,「中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常務委員。1976年任國語詞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1977年受聘「總統府資政」。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



  1981年病逝台北。終年77歲。



  著有《中國古代文化生活》、《英國文學之社會原動力》等。

參考資料 主要來自世界葉氏聯誼會+其他網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aldwel48 的頭像
    caldwel48

    caldwel48

    caldwel4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